歡迎各位踴躍投稿與我們分享與自閉症人士相處的生活點滴。
(本會保留刊登與否的最終決定)

 
融合園地
我與自閉症學生接觸的日子
王月玲姑娘
學生輔導主任
聖約翰小學
 

如果您是香港人,相信對1997這個年份都不會忘記一個重要的時刻—回歸祖國的日子,而我除了回歸外,還多了一個特別的意義,那年九月,我決定由一位老師轉職為一位學生輔導老師,一個天天回校上班但不用教書的人,轉眼已十五個年頭了。

 
記得十五年前,每遇上朋友都好奇地問:為什麼不教書﹖做學生輔導老師有什麼好﹖我的回應都是這樣的:我仍很喜歡做老師,只是教學工作越來越繁重,未能深入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,而做學生輔導老師就有較多機會陪伴他們一起成長,所以我選擇當上學生輔導老師。
 
回想這些年,令我最深刻的其中一位學生,他有接近130的智商,所以他的成績不錯,但他的媽媽卻為照顧他而感到筋疲力盡,體重也減了十數磅,而老師亦曾因為這個學生向學校請辭,幸好最後還是像粵語長片般大團圓結果,為什麼這個學生有這麼大影響力?只因他是被醫生確診有自閉症的孩子。
 
因為他的出現,讓我和我的同事有機會接觸自閉症的孩子,很感恩他的出現,讓我們這一群教育工作者有更深的體會,要教好孩子,我們明白學校與家庭需要緊密的聯繫,才了解孩子的需要,但遇上自閉症的孩子,除了認識自閉症外,家校的合作就需要比一般緊密更緊密了。
 
還記得孩子一年級時,媽媽差不多每天都要花上不少時間與我和老師溝通,有時候還要校長協助解決,媽媽期望孩子在小學可以繼續得到如同幼稚園一樣的照顧,我們明白媽媽出於對孩子一份愛,但我們卻拒絕了媽媽的要求,原因是我們都是出於對孩子的那份愛,我們相信要孩子成長,不能只滿足孩子的要求,我們要孩子學習認識自己,如何面對真實世界,如何自處,當然這過程一點也不容易,但我們要有信心協助孩子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。經過我們坦誠溝通後,媽媽終於接納我們的看法,當建立了共同的目標和互信的關係下,往後的日子,孩子的行為就起了很大的變化。
 
媽媽和老師會定期交流孩子的最新情況,了解孩子的需要後,再為孩子訂定長期與短期的目標,同時,學校亦邀請專家為老師介紹自閉症學童的特性,讓老師對這類孩子照顧有一定的掌握。例如為了減低孩子不安的感覺,老師須要對將會發生的改變都預先告知孩子,就如考試座位編排、旅行日程序、活動周安排等等。記得某一日學校轉堂鐘聲由傳統的鈴聲轉變為柔和的鈴聲,當大家都欣賞這改變時,只有他大聲不滿地說:「很難聽!」老師才想起沒有預先告知他,我們明白不是那音樂的問題,而是他未能接受這轉變吧!於是老師便走過去安撫他,先認同他的感受,漸漸孩子都能接受對他來說很難聽的轉堂聲。
 
還有每年結業禮對他來說挑戰就更大,因為這個時候都有很多獎項頒發,他非理性的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獎項,一年級的時候,他會在頒獎期間大發脾氣;二年級的時候,他會哭著訴說沒有獎項;三年級的時候,他會要求離開現場到洗手間洗臉;四年級的時候,他不用離開現場,只想找一個不容易看到頒獎台的位置便可以了!噢!可能在一般人眼中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改變,但對於我們來說這已是孩子很大的成就了!
 
自閉症孩子每一小步的進步都需要我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,只要堅持不放棄,孩子就有希望!
 
  Copyright© 2012 SAHK All Right Reserved.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     免責聲明  |  私隱政策  |  使用條款  |  版權及知識產權  |